二十碗牛肉面,是分三批上來的,從這一點上看,楊懷仁判斷出這家小店的后廚可能不是很大,也許就只有兩個灶臺,一個熱著老湯,一個煮面。
不過這也不打緊,除了天霸弟弟,剩下的三個人也只需要一碗牛肉面而已,剩下的十七碗,都是天霸弟弟的。
楊懷仁來這家小面館的目的,除了填飽肚子之外,最重要的便是要嘗一嘗這遠在綿州的一家小牛肉面面館里做的牛肉面,究竟能達到怎么樣的水準。
他先挑了一根面出來仔細觀察,單從外觀上看,跟楊懷仁的隨園牛肉面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粗細均勻,光澤也勻稱。
吃到嘴里,輕輕的嚼一下,不論彈性和韌性,可以說基本都達到了隨園牛肉面的水準,甚至比有些連鎖經(jīng)營的酒樓里拉出來的面條,口感還要好一些。
楊懷仁點點頭,表示了對拉面的認可,不過他并沒有特別的感到奇怪,因為拉面的技藝,并不是個很大的秘密。
而且從手藝上講,對任何一個廚子來說,也不是很難,熟能生巧的事罷了,牛記牛肉面能把面條做到這樣的水準,說明人家是下了功夫的。
然后楊懷仁夾起了一塊牛肉片來,看上去不錯,就是切的特別薄,擔在筷子上并不能挺住,而是像布帛一樣垂了下來。
塞到嘴里,那味道還不錯,和隨園牛肉面里的牛肉又區(qū)別,不過也達到了隨園九成的水準。
最后是湯,也就是最關鍵的部分了,從顏色上看,湯色微微發(fā)黃,倒也算清淡,輕輕抿一口,吧嗒吧嗒嘴,那味道也像極了隨園的牛肉湯。
楊懷仁這就覺得奇怪了,這樣的湯味,雖然與隨園的不同,不過那味道也已經(jīng)十分相近了,說明這家店熬制的牛肉湯已經(jīng)基本接近了隨園的水平,只不過是在某些配料的細致的比例上,稍微有一點差距,或者是在熬制過程的細節(jié)上,還不如隨園細膩。
即便是如此,楊懷仁心中也嘆服這家牛記牛肉面館的老板,絕對是一個非常有天賦的廚子,讓他忍不住要見一見這個人。
天霸弟弟的觀點,和楊懷仁差不多,他邊吃邊小聲嘟囔著,“這家牛肉面的水準,快趕上咱家隨園的水準了。”
他是知道這句話說出來,對楊懷仁意味著什么。蘭若心也是個心細的,自然知道楊懷仁平常非常在乎自己的廚藝,如果有個人能接近了他的水平,他是會感受到一種威脅感的。
其實楊懷仁還真沒有感到這家牛記的老板會對他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反而很從容的能面對這一點。
他是個有天賦的廚子,并不是代表心里就容不下另一個有天賦的廚子,反而因為能遇到這樣一個人,心里急切的像和他交流一番。
再說了,除了天賦之外,他在廚藝知識方面的優(yōu)勢還是非常大的,如果這些知識不能傳授給別人,就這么在他自己身上白白浪費了,他也覺得可惜。
這也是他要建設一座庖廚學院的原因所在,他并不怕別人從他身上學去了什么,因為這事對整個大宋有利的事情,更多的廚藝精湛的廚子,意味著更多的百姓能夠吃上更美味的食物。
特別是這樣的一家小店,更加親近了百姓,也正是他佩服的。
他剛要喚過小二哥來,想要見一見這位牛大廚的同時,從門外走進來幾個面帶橫肉的大漢來。
小二哥本來見有人進店,堆著笑臉要上去迎客,等他看清楚來人是誰之后,便換了一副陰沉的態(tài)度,沒好氣的問道,“你們來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