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青與趙乾坤相視而笑,各自心中似有默契。
武飛凡雖然還沒有答應要將整個杏花村給搬到山寨,但霍青早已拿捏住了這些人的心理,此事已是板上釘釘了。
杏花村是個氏族村落,在村中,族長的指令甚至要比皇權(quán)還要有用。
也就是說,霍青想要拉攏杏花村之人為己所用,只需搞定那位老族長即可。
而老族長已經(jīng)接近七旬的高齡,村中的事務早就交給了武飛凡這個族長兒子打理。
又換言之,只需搞定了武飛凡,則杏花村便是囊中之物。
而搞定這個武飛凡,對于霍青來說,易如反掌。
金蓮還在他手中,且還懷了武飛凡的孩子,武飛凡幾乎沒有任何其他選擇,只能遵從霍青的意思。
加上霍青的善意拉攏,讓武飛凡看到了如今這個龍虎山的不同之處,毫不夸張地說,杏花村并入大寨已經(jīng)沒有懸念。
不過,一旦杏花村的人逐步遷徙過來,山寨中憑空多出了上百號人物,上百張口要吃飯。
這對于寨中的物資,會造成不小的壓力。
雖說剛在老牛山虜獲到了一批豐厚的物資,但坐吃山空這個道理,霍青不會不懂。
在山中的田產(chǎn)還沒有創(chuàng)造出實際效益之前,他仍需想方設法充實山寨的儲備,盡可能多地虜獲物資,有備而無患。
老牛山一役,讓霍青滿載而歸的同時,也讓他悟出了一個“契機”。
與其去搶劫那些本就困苦積弱的平民,霍青覺得不如效仿余春,轉(zhuǎn)手去搶山寨同行!
同行山寨在這個亂世之中,就相當于“地主”一般的存在。他們從平民手中搶到的物資一時不會消耗完,肯定會積攢起來,且還不少。
成功虜獲一個同行山寨,儼然要比下山十次的收獲還要多,何樂而不為?
但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搶劫同行山寨雖是一個短時間內(nèi)大量獲取物資的好辦法,不過也不能盲目。
若是不擇手段的大肆擄掠,有可能會因為樹敵太多,引起眾多山寨的聯(lián)合抵抗,屆時將得不償失,老牛山就是前車之鑒。
當時與余春聯(lián)合的那幾大山寨,之所以會被霍青的攻心之計所策反,很大原因便是因為樹敵太多,害怕霍青聯(lián)合被他們搶過的山寨群起攻之,繼而才叛離了老牛山。
霍青深知這點忌諱,自然也早有籌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