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郡,衙署大堂內(nèi)。
幾個病人依次排好,似乎…因為就要輪到他們,每個人眼中露出的期盼之色溢于言表。
衙署大堂太守椅的位置上則坐著一個四十余歲的中年男人,正在為人把脈。
盡管年齡不大,可他整個面頰到處都寫滿了四個字——飽經(jīng)風霜!
他的皺紋很深,看起來就像是六十余歲老者一樣,面頰上棱角格外分明,這是只有經(jīng)歷過許多生離死別,才會顯露而出的氣質(zhì)。
他的眼睛不大,卻格外的有神,一雙眸子因為感受到的脈象,時而睜開,時而瞇起…他在細細的判斷!
他正是這長沙郡的郡守——醫(yī)圣張仲景!
“濁氣生,百病生…老伯,你按照這個‘降濁氣’方子去抓藥,水煎兩次,溫服,明日就會有好轉(zhuǎn),五日多半就會痊愈!”
張仲景一邊開口,一邊在皺巴巴的紙上寫上藥方。
紙名喚“蔡侯紙”,在這個時代并不普及,主要是因為太皺…很少人會用它書寫字跡,可張仲景每天需要開的方子太多,若是用竹簡與絹布,哪怕是他這一郡之守,也未必能承受得起。
而紙上是工工整整的一行篆體小字——
——“吳茱萸、人參、半夏、生姜、大棗…”后面對應(yīng)標上需要的伎倆,每天服用的量都不同,張仲景寫的很仔細。
“謝張?zhí)亍边@老伯小心翼翼的收好藥方,連連磕頭…
張仲景讓徒弟將他扶起,也顧不上寒暄,就開始了下個人的診療。
“哪里不舒服?”
往往這是張仲景一貫的開場白…
“張…張?zhí)兀摇摇?br/>
一句話磕磕絆絆,這次的病患是一個十余歲的年輕人,這個聲音…張仲景聽著有點兒耳熟!
抬眼一看…這不正是威震荊南的黃忠黃老將軍的兒子黃敘么?
張仲景記得,他的小字叫做永勝!黃永勝!
黃忠給兒子取小字時,還特地來征詢過他張仲景的意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