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時,嫡長子繼承制的繼承順序為:”
“嫡長子第一、嫡長孫第二,嫡長子同母弟第三,嫡長子庶弟第四,嫡長孫同母弟第五,嫡長孫庶弟第六,曾玄以下準此?!?br/>
“本朝文官蔭敘制度,也就是陛下所說的嫡長房繼承制,繼承順序為:”
“嫡長子第一,嫡長子的子孫其后,嫡長子同母弟及其子孫再后,繼室所生再后,次室所生又后?!?br/>
“如果沒有子嗣,則傍蔭其親兄弟各及子孫,伯叔及其子孫。”
“完全按陛下所說,是按房頭順序繼承——”
“只要前一房的子孫存在,就輪不到下一房?!?br/>
介紹了前朝和本朝的繼承制度后,劉宗周總結(jié)道。
自從皇帝提出嫡長房繼承制后,他們這些研究禮法的臣子,便仔細研究大明繼承制度和前代的不同。
發(fā)現(xiàn)確實如皇帝所說,本朝的繼承制度是按房頭順序來的,而非像前朝那樣,只有嫡長孫的繼承權(quán)高于叔叔。
大明的文官蔭敘、貴族繼承、宗室繼承,實際都是按照此法。
成祖之后的歷代皇帝,也完全符合嫡長房繼承制。
所以大部份人認為,正在制定的《大明繼承禮法》,應(yīng)該按照嫡長房繼承制。
但是也有一些人言必唐宋,認為應(yīng)實行前朝的嫡長子繼承制。
尤其是在一些婦人看來,大兒子小妾生下的庶子,繼承順序怎么能在自己的其他兒子前面呢?
還是嫡長子繼承制更合適,更符合關(guān)系遠近。
面對這種爭議,劉宗周想到的辦法,就是在經(jīng)筵上講解,呈請皇帝圣裁。
畢竟《大明繼承禮法》是皇帝明確表態(tài)是要遵守的,不能節(jié)外生枝,讓皇帝看到后翻臉。
朱由檢對劉宗周的態(tài)度很是滿意,他沒有直接獨斷定下此事,而是問群臣道:
“古禮說的嫡長繼承是什么?”
“嫡長子繼承制和嫡長房繼承制,哪個更符合古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