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來的兩人,一個是三十余歲的精壯漢子叫,叫做高相,看著孔武有力,身體很好;另一個是只有十三四歲的少年,名字喚做子林,沒有姓氏;
本來陳伯不想招這個叫子林的少年,可能是長時間營養(yǎng)不良的原因,看起來身體太過單薄面帶菜色,也怕他有什么病,做不了這風(fēng)吹日曬的活計,就不想要他;
但應(yīng)不住這人苦苦哀求,說自己愿意多干活不要酬勞只管吃飯就行,陳伯這才把人留了下來。
最后劉霂還是給每人每日兩錢,吃住全管。
劉霂第一時間在自己的店鋪門前就寫出了代送書信和物品,吸取上次的教訓(xùn),每隔一點時間,劉霂就會讓人把事情說與路過人眾人聽。
“來往的客人請聽了,本店不光幫人寫信,還能送信送物,您如有信件物品本店都能代送,代送的信件物品按貴賤和路途長遠而定,有需要的可進店詳詢,保正比您自己找人送,省時、省力、省錢財。有需要的可進店詳詢啦?!?br/>
聽著這個叫子林的伙計喊的還挺是那么回事,劉霂對這個伙計也是有所喜歡了。
這小子可比折虎那‘獅吼功’喊的好聽多了。折虎當(dāng)初那一嗓子硬是把路過的人喊的‘分了流’。
看來這還得是什么事用什么人呀!
劉霂還規(guī)定凡是在街亭和臨涇這條路線上,方圓五十里內(nèi)的村鎮(zhèn)都可以送到。
這樣只過了短短幾的功夫,寫信送信者就有上百人,寄送各種物品的還有十多家。
劉霂為了存物方便就讓陳伯把段家老爺子客棧傍的一個用不著的小院長租了下來。
這樣劉霂他們幾人連同伙計和物品信件一同搬了進去,這樣既不影響人家客棧的經(jīng)營,自己做起事來也方便。
劉霂等人日間在信棧忙活,晚間就把信件和別人所寄物品帶回住所。
王召與陳伯把所有信件物品按劉霂畫好的地址區(qū)域分類裝好;
比如平?jīng)隹h風(fēng)水村李三與平?jīng)隹h安東鎮(zhèn)的張家老大的信放在一起寄送就會方便很多,涇原與涇原的,華亭與華亭地區(qū)的放在一起等等之類。
劉霂則帶著折虎和兩個伙計在院中練習(xí)棍棒,劉霂知道一些格斗與刺殺的招數(shù),先從最簡單有效的刺殺招數(shù)練起,但苦于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也只能自己摸索著教給他們。
為了路上安全起見,劉霂還讓折虎早早去鐵匠鋪打了三口長刀,只是稍微改了一下模樣,最頂上留了可直刺的尖韌。
劉霂還用牛皮筋和鐵釘為自己做了一把簡單的袖箭,不足之處是射程太近,只能在十米之內(nèi)有殺傷力,太遠就沒用了,而且一次只能射一發(fā),射完就需重新裝填才行。
不過還是得帶上,這條路上也不是特別太平,這些東西說不定什么時候就能用上。